绽放理论之花 建设美丽中国——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综述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过去走过的路。
历史的时空中镌刻下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新坐标,奋斗的航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着前行道路。
拥抱新时代,标定新坐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进一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7月18日-19日,一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京举办。
研讨会现场,代表们紧扣主题,谈学习,说思考,讲实践,氛围浓厚而热烈。
研讨会反映出,近年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各地结出累累硕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认识在深化——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的突出地位;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纳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中;
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正式确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创造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强调。
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都进行了深刻回答。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说。
研究在加强——
“2018年至今,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的文献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其中2019年期刊论文数量同比增长了41%。”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舜泽说。
吴舜泽介绍,“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等话题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除了学术界的关注,各级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热情也十分高涨。
“在中青班,每期选择生态文明作为毕业论文主题的学员人数远远超过其他主题。去年秋季,一名从事生态文明教学的老师承担了34篇论文指导任务。”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说。
阐释更全面,思考更深入、视角更多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学习宣传工作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实践在丰富——
“我国生态环境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步,立法质量、数量、技术、方法及法律功能等均有重大提升。”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翟勇说。
“据初步测算,2015年-2019年,万元GDP水耗从88.6立方米降至67立方米,下降24%,资源效率显著提高。”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给出一组数据。
“系统治水,科学实施水资源调度,实现黄河连续20年不断流,东居延海连续15年不干涸。”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郭孟卓介绍。
“开展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完善休禁渔制度,实现了内陆七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制度和主要江河湖海休禁渔制度两个‘全覆盖’。”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晔说。
……
联结历史与现实,我们看到,我国正在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导向,经历着一场最大规模、最为深刻的变革。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举措成效日著。
“做到入耳入脑入心、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将学习的成效转化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能力。”孙金龙说,“要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以“两山”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缘起于浙江、践行于全国的“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质量发展,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兴衰与民族命运、环境质量与人民福祉作出阐述。
“‘两山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环境无价或低价的传统认识,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基本原理的内涵,引领治国理政理念和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孙金龙指出。
“新县的羚锐制药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第一家上市公司,国家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后,这家企业换掉燃煤锅炉、拆除产能落后的生产线、打通全产业链,2019年实现产值21.34亿元,仅在新县就纳税2.73亿元。”
在研讨会上,河南省新县县长夏明夫动情地讲述着当地企业的故事。“绿色发展不是降低了发展,恰恰是升华了发展。”他说。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针对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地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提出,“借助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各级财政资金及各方生态补偿政策,协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确保‘谁保护、谁受益’”。
“青海以生态保护为重点、改善民生为核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基础的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已经成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典型案例。”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汤宛峰举例道。
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绿色创新要动力,绿色经济释放发展红利的举措正遍地开花,百姓富、生态美的步伐更加坚实。
在浙江省安吉县,从开山毁林“卖石头”到生态旅游“卖风景”“卖文化”“卖品牌”,转变带来了发展新动能,实现了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
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大力发展环保型工业、特色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白浪镇为典型,探索出“生态工业+特色农业+旅游”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两山”的双向转化。
“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在绿水青山“变现”的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分享“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经验。
贵州省贵阳市在绿水青山价值转换中,坚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的底线边界、技术参数,引进、培育绿色产业,守护绿水青山。
浙江省云和县挂牌出让全国首宗“生态地”,“在评估土地经济价值的同时,我们同步核算生态环境增值,赋予地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土地使用权人对生态环境附加值付费的目标。”县委书记叶伯军说。
“越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越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研讨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研讨会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广泛开展分享和交流,形成了一系列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和成果,对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庄国泰在总结时表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原则和路径,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保障。在这方面,生态环境部门一直在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和希望,因为老百姓心中是有向往的。”庄国泰说。
近年来,生态环保工作捷报频传。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生态建设目标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体现出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孙金龙指出,要坚持把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环境部门心中的“国之大者”,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精确问诊、靶向治疗,突出精准治污。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大仗、苦仗、硬仗,必须精准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
“通过臭氧污染分级管控,2017-2019年我们实现了臭氧浓度三连降,臭氧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也实现了三连降。”陕西省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肇娥分享了精准施策的成效。
“在治理时间精准化工作上,各地紧盯重点时段,实施蓝天保卫月攻坚行动,开展差异化管控。”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越说。
遵循规律、实事求是,突出科学治污。
“通过三年多的研究,我们基本摸清了京津冀大气重污染基本的成因。”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中心副主任柴发合说,研究发现,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要实施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秋冬季以PM2.5削减为主,夏季有效防治臭氧污染。
“还要坚持区域协同,把京津冀和长三角结合起来。”与会专家提出的措施,与生态环境部推动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开展联防联控的做法不谋而合。
尊重法律、依法行政,突出依法治污。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地方积极开展立法,完善法规建设,保障中央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浙江省实现省市县三级环保与司法机关联络机构全覆盖,环保与司法部门紧密合作、联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做法已渐成常态。
新时代,新担当,在治污攻坚的道路上,市场的力量也不可或缺。
“过去,三峡集团的使命是建设三峡、开发长江。如今,正逐步向管理三峡、保护长江转变。”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志禹说,“三峡集团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全面对接,签订共抓大保护合作协议共85份,积极融入到共抓大保护战略中。”
“这几年,环境产业规模持续扩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治理能力继续增强。”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介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引航程,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必定更加自信、更加从容、更加坚定。